半導體世界SemiW消息,去年2月,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解釋了一項擴大歐洲半導體生產的法案。
繼東亞和美國之后,歐洲正在成為半導體的新戰場。自從歐洲宣布打算利用其國內頂級半導體設備和汽車半導體公司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影響力以來,包括臺積電和英特爾在內的全球領先半導體公司已確認在該地區進行大量投資。半導體行業主導地位的競爭變得更加復雜,因為即使是歐盟(EU)也把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
歐洲半導體復興的關鍵合作伙伴是英特爾。6月18日(當地時間),該公司宣布將投資250億美元(約合32萬億韓元)在以色列建設新的半導體工廠,這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大的外國投資。雖然以色列位于中東,但它實際上被歸類為歐洲半導體供應鏈的一部分。英特爾此前曾宣布投資800億歐元(112萬億韓元或870億美元)在歐洲建立最先進的半導體工廠和研究設施。英特爾以色列工廠預計將于2027年開始運營。
英特爾已經在愛爾蘭和德國運營大型半導體工廠。此外,計劃在波蘭建設半導體生產和測試設施,在意大利建設先進的半導體封裝和組裝工廠。還計劃在法國和西班牙建立研發中心。
英特爾曾被稱為“半導體之王”,因為它主導了PC半導體市場,自2000年代以來一直在苦苦掙扎,未能跟上代工廠(半導體制造服務),內存半導體和圖形處理單元(GPU)等新范式的步伐。今年第一季度,在銷售業績低迷的情況下,英特爾報告了其歷史上最大的季度虧損 - 27.6億美元(約合3.5萬億韓元) - 同時增加了其投資規模。
歐洲是世界領先的半導體設備公司的所在地,如荷蘭的ASML和比利時的IMEC,以及尖端的研究機構。快速增長的功率半導體和汽車半導體市場由荷蘭恩智浦、德國英飛凌和瑞士意法半導體等歐洲公司引領。然而,業內人士指出,這些企業局限于某些領域,缺乏先進的工藝技術,別無選擇,只能將生產委托給三星電子或臺積電,使它們成為“半生不熟”的企業。
歐盟決心建設先進的半導體生產設施,這是其國內半導體生態系統的“最后一塊拼圖”。英特爾旨在重建其代工業務的大規模投資預計將集中在生產領域。業內人士表示,英特爾在與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和博世等歐洲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的交易中占據了強勢地位。
最后一個障礙,即補貼問題,似乎也得到了解決。據英國《金融時報》6月18日(當地時間)報道,德國政府實際上已經同意了一項提案,該提案提供的金額超過原計劃的68億歐元(9.5萬億韓元或74億美元)和高達100億歐元(約合14萬億韓元或110億美元)。
眾所周知,臺積電最近也向德國政府收集了有關補貼水平的意見。臺積電正在推進在德國德累斯頓建設一座價值100億歐元的半導體工廠。盡管德國政府最初表示拒絕英特爾和臺積電的進一步補貼請求,稱“沒有更多的錢了”,但它最終改變了立場,支持歐洲的半導體復興。
三星半導體業務(DS)部門負責人Kyung Kye-hyeon最近訪問了歐洲各個地區,包括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德國的慕尼黑和斯圖加特,瑞士的日內瓦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以檢查當地的商業狀況。然而,三星尚未宣布任何建立半導體工廠的計劃。該公司似乎已經在韓國和美國尋求建設大型半導體工廠,并判斷歐洲尚未準備好利用先進工藝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