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W半導體世界2021年莫愁芯片不夠強,天下誰人不“造芯”?

半導體企業越來越多,立訊精密、中國移動、美的、吉利、東風都來了,同時,近幾年,大多數國產半導體的市值一路走高,從以前的零星幾家突破千億市值,到如今越來越的半導體企業加入千億俱樂部行列。

千億俱樂部

最近一個月,中環股份、華潤微和紫光國微三家企業市值紛紛突破千億,目前,已經有10家企業市值處于千億以上。

截止7月7日消息,以上十家企業半導體企業的總市值達到1.75萬億,其中中芯國際以4544億的市值遙遙領先,跨過2000億市值大關的只有韋爾股份一家,其余8家企業市值介于1000~2000億之間。

業績飆升

半導體市場如火如荼之下,國產半導體企業的業績也跟著一路走高。近期,多家半導體企業發布了年中業績預告,從預告中來看,國產半導體企業的上半年營收普遍取得了一個比較好的成績。

其中——

富滿電子上半年的凈利潤為3~3.3億元,同比同增1124.56%~1247.02%。

長電科技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2.8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49%。

韋爾股份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22.42億元至24.43億元,同比增長126.41%至146.78%。

北方華創預計,上半年實現收入32.65億元至39.19億元,同比增長50%至80%;預計歸母凈利潤為2.76億元至3.31億元,同比增長50%至80%。

芯源微預計,上半年營業收入超過3.2億元,歸母凈利潤為3100萬元至4000萬元,同比增長398.59%至543.35%。

如火如荼的科創板

6月28日消息,隨著工大高科和力芯微在上交所上市,科創板上市企業已經達到了300家,從2019年6月13日到2021年6月28日消息,兩年時間,科創板迎來了一大批半導體企業,這其中就有市值破千億的卓勝微、中微公司、華潤微、中芯國際等。

上個月,科創板共受理75家公司。其中,受理的半導體公司達到18家,超過1月至5月受理的半導體公司總量(約13家)。

從產業鏈角度看,6月份獲受理的公司中,僅有1家封測公司甬矽電子、1家設備公司屹唐股份、1家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工具)公司概倫電子,其余15家均為半導體設計公司。

除此之外,據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信息披露,當前還有89家國產半導體企業正處于A股IPO程序中。其中IC設計企業大概占了三分之二,其次是設備和材料相關企業。

天下誰人不“造芯”?

7月,中國移動旗下中移物聯網全資子公司——芯昇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獨立運營,進一步進軍物聯網芯片領域;立訊精密注冊成立“立芯精密智造(昆山)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集成電路芯片及產品制造等;OPPO關聯公司業務范圍新增“半導體及其元器件等產品的設計、開發、銷售”等。

6月,百度旗下昆侖芯片業務成立獨立新公司——昆侖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百度芯片首席架構師歐陽劍出任昆侖芯片公司CEO。

5月,吉利汽車與芯聚能半導體等成立車規級功率半導體合資公司——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TCL成立TCL微芯科技,進軍半導體;鴻海與國巨進一步合作,共同成立國瀚電子,進軍小IC市場。

3月,東風汽車集團子公司參股成立半導體合伙企業——無錫華芯半導體合伙企業(有限合伙)。

1月,美的集團與佛山美的空調共同出資成立美墾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

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今年上半年新增半導體相關企業超2萬家,同比增長超178%,而這幾乎是去年一年的新增數量。

目前,我國超過9.4萬家經營范圍含“半導體”,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半導體相關企業。其中有限責任公司占比達87%。從地域分布來看,廣東省半導體相關企業數量最多,超3.5萬家,占全國比為38.5%。其次是江蘇省,共有1.5萬家。此外,上海、浙江、山東等地也排在前列。

缺芯之下的“焦慮”

近期,造芯如此火熱的一個重要原因源自于缺芯之下的焦慮。

無論是美的這樣的家電巨頭,還是吉利、東風這樣的傳統車企,抑或立訊精密和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廠,整個電子產業都困于芯片緊缺。

汽車芯片緊缺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家電產業芯片緊缺也同樣不容忽視。

根據媒體的報道,3月份惠而浦收到的芯片交貨量比其訂單少了約10%。

此外,老板電器最近因為無法獲得足夠的微控制器,不得不將新的高端抽油煙機延期4個月發布。

風口

在國產化的浪潮驅動,以及智能汽車、5G、物聯網的普及之下,半導體已經成為了一個風口,尤其是在國家政策的扶持與倡導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于半導體產業,但不同的企業訴求不同。

車企們希望通過自研芯片實現在智能汽車上的主導權,甚至是在部分車用電子上實現彎道超車。所以會看到吉利成立了車規級功率半導體合資公司、東風汽車的子公司參股成立半導體企業。

鴻海、立訊精密和TCL則是通過成立半導體公司,實現上下游整合,鴻海與立訊精密同為頭部代工企業,所以對電子元器件與半導體的采購有需求,自己成立半導體企業不僅可以保證自身部分芯片的供給安全,實現上下游協同,還能通過半導體增加自身利潤。

TCL則已經在轉型為半導體企業,其自身的華星光電,再加上收購中環股份,TCL在半導體材料方面卓有成果。

最近幾年,互聯網巨頭也加入了造芯的隊伍中,先是阿里成立了平頭哥,專注于半導體業務,2019年推出了其首款支持人工智能的芯片。今年年初,騰訊投資的AI芯片公司燧原科技獲18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研發高性能AI云端訓練和推理芯片。

百度在AI芯片上的布局由來已久,此次只是將該項業務進行了拆分成立新的公司,從其最近的動作來看,百度的芯片業務應該會和比亞迪走同一條道路,分拆并最終上市。

百度昆侖于今年4月完成第一輪融資,融資后估值為20億美元,領投方包括CPE源峰,投資方包括IDG、君聯、元禾璞華等。

火爆的背后

業績高漲、股價翻倍、產能供不應求,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國產半導體的浪潮中,一家家半導體公司在天南海北開張營業,一個個半導體項目在神州大地轟轟烈烈的鋪開。

不過,早在兩三年前,國家大基金總裁丁文武就多次提到,發展IC產業要避免低水平重復和一哄而上。

近兩年,在大量半導體企業上市的浪潮之下,也有不少企業被拒或者主動撤銷IPO申請。據統計,截止6月底,科創板市場共有34家企業撤回IPO申請,1~6月分別有5家、8家、9家、4家、7家、1家企業撤單,3月撤單企業數量最多。

具體到半導體領域,目前已經有多家半導體企業撤回或終止了IPO申請,這幾家企業均處于半導體產業鏈中表現較強的芯片設計環節,且當中不乏知名企業。

硬幣都有正反面,在如火如荼的繁榮之后,國產半導體也需要警惕那些看不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