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歐盟或將先后出臺針對芯片行業的刺激政策,據最新消息,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表示,眾議院即將完成一項旨在加強美國半導體行業應對海外競爭的立法,將為美國半導體行業提供近5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00億元)的撥款和激勵措施。與此同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于1月20日宣布,今年2月,歐盟將出臺《芯片法案》,旨在把歐盟芯片產能從目前占全球10%提升到2030年的20%。
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率先響應,當地時間1月21日消息,英特爾計劃投入200億美元,在美國俄亥俄州建造至少2個芯片制造廠,占地面積高達1000英畝,將于2022年開始動工,計劃將于2025年投入運營。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表示,未來的總投資額可能會增加至1000億美元,共建設 8 座工廠,這將是俄亥俄州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也可能是未來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
德勤預測,2022年期間許多類型的芯片仍將面臨短缺,但不會像2020年秋或2021年那么嚴重,預計2022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將進一步增長10%,達到6060億美元。
3300億芯片刺激計劃
當地時間1月21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每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美國眾議院即將完成一項旨在加強美國半導體行業應對海外競爭的立法,該法案幾乎已經準備就緒,可以與參議院通過的一項類似法案合并,以在國會獲得通過。
佩洛西透露的法案名稱為“芯片法案”,目的是增強美國芯片產業鏈的實力,并努力解決全球芯片短缺的困境。
據路透社報道,“芯片法案”將為美國半導體行業提供近5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00億元)的撥款和激勵措施,包括390億美元的生產和研發激勵,以及105億美元的實施計劃,其中包括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國家先進封裝制造計劃和其他研發計劃。
目前,“芯片法案”已經獲得了美國總統拜登在內的兩黨支持。意味著,這項規模高達520億美元的芯片刺激法案,距離落地或許只是時間問題,或將改變美國半導體產業鏈在全球市場的競爭格局。
對此,英特爾公司CEO帕特·基辛格在接受采訪時稱,美國不要浪費全球缺芯的這場危機,看好美國推動政府撥款支持芯片工廠建設的提議,美國、歐洲政府應該提供資金支持,讓芯片制造回歸本土。
他表示,芯片產業處于通脹環境中,對“芯片法案”的通過保持樂觀。據了解,美國 50 多家公司高層于去年12月敦促美國國會盡快通過該法案,為國內芯片制造提供520億美元的激勵措施,鼓勵芯片設計和制造。
其實,早在2021年6月,“芯片法案”便在美國參議院獲批,但在隨后的立法過程中,該法案一直停滯不前。去年11月,佩洛西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宣布達成一項協議,解決來參眾兩院之間的分歧,才拿出來一個統一的立法方案。
不僅僅是美國,歐盟搶奪芯片份額的決心也很大。1月2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今年2月,歐盟將出臺《芯片法案》,旨在把歐盟芯片產能從目前占全球10%提升到2030年的20%。
據馮德萊恩介紹,《芯片法案》將幫助歐盟提升芯片的研發和創新能力,為公眾支持歐盟首創的生產設施鋪路,提升應對短缺和危機的能力,并支持小型創新型公司。
芯片巨頭掀起擴建潮
面對美國政府的巨額補貼,芯片巨頭早已蠢蠢欲動。
當地時間1月21日消息,英特爾計劃投入2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300億元),在美國俄亥俄州建造至少2座芯片制造廠,占地面積高達1000英畝。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表示,未來的總投資額可能會增加至1000億美元,共建設 8 座工廠,這將是俄亥俄州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也可能是未來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英特爾將致力于投資于制造能力,滿足對先進半導體日益增長的需求,并建立更具彈性、全球平衡的供應鏈。
據報道,英特爾這座工廠將雇用至少 3000 名員工,并成為俄亥俄州歷史上最大的私人投資項目。工廠建設將于2022年開始動工,計劃將于2025年投入運營。
其實,在2021年,英特爾便制定了重振昔日輝煌的計劃,計劃建立新的芯片工廠以減少半導體行業對亞洲制造商的依賴。英特爾宣布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建立一個價值 200 億美元的芯片制造廠,并在新墨西哥州建立一個價值35億美元的芯片工廠。
其他主要芯片制造商,如臺積電、三星、美光科技等都有意在美國建立新的芯片制造廠。
早在2021年6月,臺積電斥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的芯片工廠已經動工,預計將于2024年完工投產。未來10至15年內臺積電還將計劃建設在亞利桑洲最多6座晶圓廠。
另外,據最新消息報道,三星已經確定要赴美建廠,最終選址在得克薩斯州,投入資金高達170億美元,這將是三星在美國最大的投資項目,按計劃,將于2022年上半年破土動工,于2024年下半年投入運營。
臺積電今年已安排超過4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韓國三星可能會在1月27日發布財報時宣布投資計劃,華爾街分析師一致預期,三星的投資預算約360億美元。
2022年芯片缺不缺?
2021年,或許是全球芯片行業最撕裂的一年,一邊是非常旺盛的需求,而另一邊卻是半導體、芯片等產能持續緊缺。
芯片市場屢屢上演搶購芯片,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亂象,一度造成部分汽車芯片價格持續上漲,有的上漲3-10倍,個別上漲達30-40倍,而且一直缺貨。
根據研究機構AutoForecast Solutions(以下簡稱為AFS)的最新數據,截至12月19日,由于芯片短缺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為1027.2萬輛,將使全球汽車行業在2021年損失2100億美元的收入。
這也使得,2021年成為了芯片行業的“豐收年”。據全球芯片龍頭臺積電的業績報告顯示,2021年全年的銷售額達15874.2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3657億元),同比增長18.5%,創出史上最高記錄。
進入2022年后,芯片短缺的局面似乎仍沒有明顯改善。2021年新建的芯片產能從建廠到產能釋放需要需要18到24個月,才能進入供應鏈。因此,2022上半年,汽車缺芯的局面或將繼續,預計到2022下半年,缺芯狀況才會有所好轉。
據供應鏈消息人士透露,臺積電2022年的產能仍十分搶手,蘋果、AMD、英偉達、高通等數十家客戶紛紛預先支付資金,以確保后續的生產能夠順利進行。
有機構表示,需求端的新能源汽車、5G、IoT等新興領域對芯片需求持續增長,而全球新增芯片產能目前尚未大規模釋放,當前時點,全球芯片交期仍然持續延長,價格持續走高,行業供需短期仍將維持緊俏。
德勤預測,2022年期間許多類型的芯片仍將面臨短缺,但不會像2020年秋或2021年那么嚴重,不會波及所有芯片;到2022年底,芯片交貨周期將接近10-20周;到2023年初,行業將達到基本平衡。
德勤表示,全球對芯片增強型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芯片用量急劇增長,但整個2022年都只能被迫等待,直到供應量趕上持續增長的需求,尤其對于本地制造的芯片,預計2022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將進一步增長10%,達到606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