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計劃成立集成電路大學引發廣泛熱議。10月22日,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正式揭牌,這將是中國第一所以集成電路命名的大學。

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呂會軍此前曾向媒體表示,這所大學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而是一個開放的創新型產教融合平臺,增強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階段學生實踐環節的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強的人才。

在半導體國產化浪潮中,這所集成電路大學可謂來得正當其時。不僅有政府站臺,還集合了產業和高校的優質資源,建成后將為國內半導體的發展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

不過,對于國產半導體而言,人才的培養并不僅僅是依靠一所大學就能夠解決的,更多的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其中有人力資源的配置,人才流失、工程師薪資待遇等眾多問題需要解決。

中美人才現狀對比

半導體產業是一個重資產、高技術產業,重資產體現在投入巨大,且持續投入,高技術則體現在對高科技人才數量與素養方面有很高的要求。

從人才缺口方面來看,雖然目前我國半導體從業人員每年都在快速增長,但總體還是缺人。此前,有數據顯示,我國集成電路的人才缺口在30萬左右。

事實上,作為半導體強國的美國,也同樣面臨人才缺乏的問題。

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僅僅是2018年一年時間,美國半導體產業就出現了10000個人才缺口。另一方面,美國半導體產業已經很難再吸引原住民投身其中,在人才的供給方面,美國半導體嚴重依賴外來高素質人才的流入。

由于美國半導體的強大,其對全球電子工程方面的人才產生了極大的虹吸效應。在美國完成學業的半導體相關博士畢業生中,有80%會選擇繼續留在美國工作,其中極大一部分是華人和印度人。

喬治敦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約有40%的高技能半導體工人在國外出生,印度和中國是最大的兩個高素質人才來源國。這種現象導致在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間,美國流入了10萬名電氣工程專利持有者,而中國和印度則出現了大量凈流出現象。

從某種層面上來講,華人撐起了美國半導體的半邊天,比如在美國的半導體巨頭中,華人幾乎占據著絕對優勢,博通、賽靈思、AMD、英偉達都是華人CEO,美滿電子的創始人也是華人出身。

透過這種現象可以看出幾個問題,美國半導體的的強大使其吸納全球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這些人才又反過來推動美國半導體強大。對于中國來說,優秀人才外流,是半導體產業的劣勢。

好消息是,近些年來,美國在半導體在人才吸納能力上已經出現了疲軟跡象。根據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的數據,2017年在美國大學攻讀科學/工程專業的研究生的外國學生人數下降了6%,這意味著美國如今不僅無法吸引本國人才投身半導體產業,對吸引海外人才的吸引也顯得力不從心。

人才培養難題

半導體是人類所能量產的最頂尖科技產品,這一產業的科技含量極高,自然也對人才的專業素養要求極高,很多崗位尤其是研發崗都要求研究生起步。

從臺積電和中芯國際的2018年財報來看,臺積電的員工中,研究生的比例占據了42.6%,博士比例為4.7%,兩者合計占據臺積電總員工的將近一半。

中芯國際的研究生比例為16.9%,不足臺積電的一半,博士生的比例只有臺積電的三分之一。從學歷分布來看,中國大陸半導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數據來源:臺積電與中芯國際2018年財報

事實上,高學歷人才匱乏并不是大陸半導體人才的終極問題,這些博士生研究生們從高校畢業后,并不能直接轉化成企業的科技成果,必須在工作中積累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才能成長,目前在企業中比較歡迎的是具有5~8年豐富工作經驗的工程師。

對于工程師們而言,從大學畢業再到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這個過程極為漫長,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因為種種原因而選擇中途退出,最終能堅守半導體的人數又會打一個折扣。

這意味著,現在大學里培養出的人才需要在5~10年后才能看得出效果,目前半導體缺人部分原因也是因為10年前培養的相關人才過少導致的。

此外,在EDA等軟件方面,雖然目前軟件工程師數量較多,但是由于EDA的特殊性,既要懂微電子專業知識還要會計算機科學,對于人才有跨學科的要求。

隨著摩爾定律極限的逼近,芯片的制造與開發變得越來越困難,同時5G、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需要新的芯片架構和更可靠的性能,以上這些因素都對集成電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錢少事多離家遠

全球半導體設備巨頭KLA的高管Kee曾經就表示過,KLA的總部設在硅谷附近,雖然緊靠全球科技中心,但是由于高昂的房價,很難招募到合適的人,某種意義上KLA遇到的問題也是整個半導體產業遇到的問題。

一個產業的工資水平是由行業的資金和供需關系共同決定的。

半導體產業發展已經有大半個世紀,雖然不是夕陽產業,但是也是相當成熟的產業,市場空間比較穩健。而資本都是逐利的,更偏向于高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因為市場還處于拓荒期,資本進入之后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大量資本自然而然的會流向新興產業。

早些年國內半導體產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國家扶持力度也不夠,自然沒有資本涌入,這導致相當一部分企業日子過得相當拮據,無法給出足夠的工資待遇。

據統計,2018和2019年半導體行業的薪酬平均水平是11000多元,這個薪酬水平實際上在北上廣深這種大城市沒有辦法留得住人才。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與互聯網公司相比,半導體企業缺乏品牌意識。在美國,高通、博通等企業很難和蘋果、谷歌、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競爭人才,國內則很難競爭得過阿里、騰訊和百度。

解決之道

人才的增長速度能否趕得上半導體產業的增長速度,對于國產半導體來說尤為重要。

對于半導體企業來說,獲取人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從其他企業高薪招聘,當年三星為了發展自家半導體產業,將招聘部門放在了日本半導體企業的隔壁,不放過任何一個想高薪跳槽的技術人才。

最近幾年,國內企業也在不斷的招聘,并且觸手也伸向了國際市場,比如2017年華為以高出索尼一倍的薪資去日本招聘;臺媒曾報道,已經有超過3000名半導體工程師被大陸挖走;紫光的坂本幸雄是爾必達曾經的董事長;中芯國際的梁孟松等更不必說。

不過,對于整個產業而言,這種做法只能說是下策,畢竟人才的存量有限,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己培養人才。

7月底,任正非連著三天拜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這三所高校,在與各高校溝通時,任正非表示,華為正計劃通過高校等挖掘、儲備各業務領域人才,助力芯片、人工智能等產業壯大。

同樣是7月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投票通過,集成電路專業將作為一級學科,并將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這意味著集成電路人才問題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重視。

南京要辦的集成電路大學,也是貫徹半導體人才培養的政策,滿足國內半導體人才的數量、質量以及多樣性而建立。

但正如開頭所提到的,一所大學并不能滿足整個產業的需求,半導體產業的人才培養需要的是一個體系的協同合作,既有政策上的指引,又有企業的扶持合作,還得有大學的培養。

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人才的薪資與生存問題,這些對國產半導體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備注:以上內容為TrendForce集邦咨詢原創,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如需轉載請在后臺留言取得授權。封面圖片來源:拍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