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聯席CEO趙海軍表示,摩爾紅利和市場細分是未來發展兩大動力。
趙海軍說,集成電路具有周期性,一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每四五年有一個周期,二是每一年都有周期。今年預計是整個半導體行業的“小年”,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去年和前年存儲器價格漲得太高,現在價格在回落到比較合理的價位。二是今年大家都熱切等待著5G、人工智能的出現,很多市場都不投入新的產品,因為今年投入就是一個過渡期。三是國際貿易波動的影響,有人急著轉移產業鏈,這些都對我們行業產生了影響。但中國的情況可能與全球的情況有所不同。
現在集成電路行業有幾個特點,第一是整個集成電路的產業趨勢是由手機驅動,同樣的邏輯電路,以前主要是電腦驅動發展,現在是手機驅動發展,手機里面里的CPU芯片即AP,它的運算速度、功能架構、密度和耗能在驅動集成電路發展,過去臺積電、三星、英特爾這樣的公司有非常成功的研發經驗。
第二是英特爾在2011年成功打造了22納米的FinFET技術,這之后它的器件基本保持22納米,所以很多企業從22納米、14納米,一直做到7納米,因為其中沒有太大區別。
第三是市場生態在發生變化,手機能力在演進,手機正在變成一個數據處理中心;人工智能在發展,要實現比較理想的性能,需要用到7納米,目前7納米以上實現的人工智能受到了極大限制,但是7納米以下有新的推動力;在5G影響下,物聯網也會和5G一起發展起來。
趙海軍說,全球代工業的發展趨勢是技術、生態、平臺都在發展,所以現在談集成電路制造不談工藝技術,而是將設計、工藝與封裝連在一起談。
未來的發展有兩個動力:第一個是摩爾紅利還在,用戶用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好的性能、更多的功能。這樣可以在第二年用同樣的1000元買到比今年更好的手機,這是靠摩爾定律實現的紅利,如果技術可以實現,一直發展到1納米摩爾紅利還存在。
第二個巨大的推動力是產品市場的細致劃分,原來八寸長的不能做CPU,現在也在蓬勃發展。現在同時建的八寸的生產線有十幾條,原因是做不同的東西要求越來越極致,生態、設計和制造會捆綁在一起,無論存量還是增量,代工來者不拒。因為市場無窮大,像快餐店一樣,誤打誤撞也可以取得成功。
趙海軍說,縱觀國內代工的發展歷史,我選擇了一個詞是“因為選擇,所以不同”。在19年的發展歷程中,以中芯國際為例,存儲器廠做了一年半以后廢掉,因為更先進的產品和技術出現了,舊廠沒有用了,得不到用戶認可。2011年以后,中國的代工技術逐漸成熟,也有自己的PDK、IP等,使中國的設計公司也可以來這里代工。
大家相信中國的集成電路一定出現野蠻的生長時期,做的辦法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國內的代工廠有四個選擇,做領導者,做變革者,做跟隨者或者利基者,國內基本選擇的都是做快速的跟隨者。實現的方式是爭取做大客戶、大平臺、大技術、大幾率事件的第二供應商,做成以后再實現在細分市場做第一供應商。戰略跟隨的方法就是產能、低價、高質、快速。
未來驅動代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四個領域,分別是移動通信、數據流、互聯網或者是萬物聯網、電動汽車。未來的主流是先進工廠,目前手機里面約有14-15個集成塊,只有一個CPU和三個存儲器的四個集成塊是由最先進的技術驅動發展的。其他的都是成熟技術,而之所以成熟技術沒有表現出成長,是因為原來的先進技術不斷地變為成熟技術,成熟技術是跟隨先進技術在發展。實際上去年的新工廠就是今年的成熟工廠。
趙海軍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今年大約占45%-47%。國內已經有了這么大的需求量,但國內已經有的供給還是非常小的。所以這里可以看到,一方面說明我們前途巨大,另一方面也說明有一些根深蒂固本質上的原因在阻礙著,要想更大就要克服這些阻礙。
第一個阻礙是最先進的技術,先進制程已經變成了小眾群體,是VIP俱樂部,這個俱樂部要有錢、有技術,最重要的是做到兩點,一是準時交付,二是綁定客戶。
中芯國際目前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設有基地,在國外也建立了銷售處。每月12英寸生產量是10萬片,8英寸是25萬片。中芯國際可以從設計服務開始,一直到最后封裝、測試,為生態合作伙伴一次性做好,這對中國國內的上千家設計公司來講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