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月5日《電子信息制造業2023-2024年穩增長行動方案》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均已印發實施。從7月28日發布第一份《輕工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至今,用時不過月余。
同日,在工信部召開的工業穩增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表示:“總的看,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們有決心也有能力,把握好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推動工業經濟轉方式、調結構、增動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重點行業生產平穩增長
結構優化升級
此次陸續出臺的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覆蓋范圍廣,工信部選取規模大、帶動性強、關聯性高的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機械、汽車、電力裝備、輕工業、電子信息制造業等主要制造業行業,增加值合計占規模以上工業的七成左右。
這些重點行業因為各自面臨不同行業環境和境況,因此穩增長工作方案有針對性的落實目標。
如《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更加聚焦今明兩年的行業發展的小周期,提出2023年著力抓好供需、投資、效益、研發投入和工業增加值等五個關鍵點,2024年在穩定增長的基礎上,持續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汽車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落地在提升汽車銷量,目標2023年實現汽車銷量2700萬輛,同比增長約3%。2024年,汽車行業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產業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
陶青表示,從方案具體內容來看,堅持供需兩側發力,推動重點行業生產平穩增長、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著力恢復和擴大重點領域需求,促進投資、消費、出口共同發力,夯實工業穩定增長基礎。落實方面包括三個方向:一是擴大有效投資;二是充分激發內需潛力;三是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另一方面,著力搭建高質量供給體系,穩產業、育企業、建標準,激發工業增長內生動力。落實方向包括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強質量標準建設。
聯合金融機構
支持企業技術改造
在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方案中,均在不同程度上加強各類金融工具運用,從投融資領域支持企業發展。
例如,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機械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提升有效需求為主線,著力擴投資、促消費、穩出口,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充分激發機械裝備需求潛力。一是統籌做好擴投資、促消費、穩出口,提升有效需求,做穩做強機械行業穩增長牽引力。二是統籌做好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攻關、模式創新和推廣應用,以試點示范和先行區建設為引領,系統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加快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充分釋放新上或更新改造設備投資需求,做實做硬機械行業穩增長的支撐力。
《電力裝備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支持“鏈主”企業做大做強,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將配套中小企業納入重要供應鏈管理,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實施“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加快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工業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了恢復向好的發展態勢。我國工業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了恢復向好的發展態勢。從投資看,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5%,保持穩步擴張態勢,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1.5%,其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6%、13.9%。
陶青表示,總的看,我國工業經濟處于疫后固本培元期,生產恢復過程中有一些曲折,但依然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工業經濟持續回升的態勢沒有改變。工信部將重點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強政策協同落實;二是加快恢復擴大需求;三是加緊增強發展動能。
其中,在加緊增強發展動能方面,聯合金融機構支持企業技術改造,謀劃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系統推進5G、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培育一批增長新引擎。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打造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