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芯國際又被媒體斷供了。

路透社在26日報道稱,美國政府已經準備對中芯國際施加出口限制,主要原因是美國擔心出口給中芯國際的設備,存在用于軍事的不可控風險。

隨后中芯國際回應:“未收到官方消息”。

針對此事已經有相關人士對路透社的報道進行了剖析,認為存在不實報道,這件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暫時還不得而知,但我們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看,如果“斷供”中國企業,美國會有哪些損失?

中芯國際的購買力

資料顯示,半導體設備廠商泛林、科磊KLA等國外企業是中芯國際的供應商,若中芯國際被“斷供”,那么這幾家半導體廠商將實實在在的會蒙受業務上的損失。

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此前就在一封致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的信件中表示,如果將中芯國際“拉黑”,美國半導體設備和材料每年將損失50億美元,這直接影響到美國半導體企業在全球的市場份額。

中芯國際的12英寸芯片SN1項目是中國大陸第一條14nm及以下的先進工藝生產線。

根據中芯國際在招股書中的規劃,該項目的總投資達到90.59億美元,其中用于購置設備及安裝的費用就高達73.3億美元。可以說一大半的資金都用在了買設備上,這也間接的惠及了美國的半導體設備企業。

幫美國設備三巨頭沖業績

雖然在全球半導體設備企業中,ASML以其獨步天下的光刻機技術為大眾所知曉,但美國才是真正的半導體設備霸主。

在歷年的半導體設備Top 5中,美國始終雷打不動的占據著其中三席,分別是應用材料、泛林半導體、科磊(KLA)。根據2019年的財報顯示,這三家企業的合計營收為245億美元。

從應用材料的歷年財報可以發現,大陸已經成為其最大的市場,2019年的市場份額占到了29%,遠高于美國本土的13%,在其財報中也提到,中國將會是未來半導體產業最大的增量市場,所以應用材料會持續深耕中國市場。

▲ 來源:應用材料

今年1月24日,雖然疫情正是最兇猛的時刻,中芯國際與應用材料的業務來往也沒受到影響,雙方簽訂了供貨協議,應用材料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的12個月期間向中芯國際提供價值6.2億美元的用于生產晶圓的半導體設備。

另一家半導體設備商泛林半導體,生產的設備主要是蝕刻機、CVD(化學氣相沉積)、清洗、鍍銅等設備,其在刻蝕機的市場占有率高達50%,大陸同樣是它的重要陣地。

▲ 來源:泛林

2020年的財報顯示,泛林半導體31%的營收來自大陸,這一比例在去年和前年還是22%、16%,大陸地區成為泛林半導體最重要的增長動力。

同樣是年初,中芯國際又與泛林半導體簽訂了采購協議。

中芯國際于2019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7日的12個月期間就機器及設備向泛林團體發出一系列購買單,購買用于生產晶圓的機器,總代價約6億美元,這些設備顯然是為了擴大14nm工藝生產,在去年底開始量產之后,14nm工藝的產能就是中芯國際的重點。

作為全球半導體前道檢測設備龍頭廠商,科磊的明場的28/29系列設備以及暗場的PUMA設備等基本是獨家供應商。

▲ 來源:科磊

目前科磊在美國的營收占比只有11%,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占據其營收的半壁江山。雖然科磊的財報中并未提及中芯國際,但從其業務分布來看,中芯國際直接或者間接的也對其營收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

增長的隱憂

國際半導體協會此前預計,今年全球半導體制造設備的銷售額將增長至647億美元,到明年這一數字將會再次增長到700億美元,同比增長8.2%。不言而喻,這一串數字的背后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市場。

由于美國的威脅恐嚇,國產半導體制造商開始紛紛囤貨、找替代商。今年上半年中國采購半導體設備的銷售額大幅增長了45%。有分析認為,中國今年的采購額將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73億美元,占全球近30%的份額,這也是半導體設備市場今年能夠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客觀來講,這并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狀態,尤其對美國半導體設備企業來說,未必值得慶祝,如果對中國的企業斷供,不僅會長期影響美國半導體設備企業的營收,而且會影響到全球其他企業尤其是購買美國半導體設備的企業,因為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有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面臨斷供。

在翻閱泛林半導體財報時候,有一句話在風險一欄中被重點提及:“一旦半導體制造商購買競爭對手的半導體制造設備,該制造商將會持續購買競爭對手的設備,這將使得企業很難再持續出售設備給該企業。”

想必這也是美國半導體設備企業共同面臨的困境。

備注:以上內容為集邦咨詢TrendForce原創,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如需轉載請在后臺留言取得授權。

封面圖片來源:拍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