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聯盟消息,日常生活中使用電腦的概率越來越高,它已經成為我們身邊的好伙伴。即使關系那么好,我們也不一定了解它。例如打開“我的電腦”的時候,大家都會發現電腦磁盤都是從C盤開始的,那么A盤和B盤都跑哪里去呢?
A盤與B盤,PC發展的見證者
對裝機了解得比較深,或者使用電腦時間比較長的朋友,應該會記得“A盤”——回顧20年前,那時候大家用電腦存放資料,會自己備一張磁盤,這張方方正正約3.5英寸大小的磁盤(軟盤),它在系統里對應的盤符,就是A盤了。
A盤的作用有點像U盤,或者說是移動硬盤,但相對現在動輒16GB、32GB起的U盤,A盤的裝載容量小得“可憐”,只有1.44MB,甚至只有720KB。
當然啦,在那個時候A盤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電腦發展的歷史上,它也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同樣的,B盤在當時也是以存儲資料磁盤的身份存在,不過它的尺寸更大:5.25英寸,容量只有360KB、1.2MB左右大小,也更早的被淘汰了。
圖片來源:Windows10系統截圖
在那個電腦沒有硬盤和光驅的年代,A、B兩種磁盤承載了使用電腦時的應用程序和文件,雖然現在已經被淘汰,但出于系統向前兼容的考慮,也出于對A、B盤歷史地位的“認可”,我們的電腦分配盤符都從C盤開始。
C盤成為存儲主力,何不對它好一點?
如今,C盤取代了A盤與B盤成為電腦盤符“首位”,承載著操作系統這一電腦“靈魂”。要保證系統運轉流暢,日常我們可以定期清理C盤,為C盤留出充足的緩存空間。但更重要的,是選擇一款靠譜的固態硬盤,從硬件結構上提升數據讀寫速度。
圖片來源:Windows10系統截圖
如果各位小伙伴最近打算裝機,或者給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升級一下硬盤,那小編覺得,給那些主板上有預留M.2接口的筆記本或者臺式機,選擇一塊M.2接口的固態硬盤就再好不過。因為目前絕大多數M.2接口走的都是PCIe通道,從而將數據直接通過總線與CPU直連,省去了內存調用硬盤的過程,傳輸效率與速度都成倍提升,絲毫不浪費處理器的性能。
為了保證發揮PCIe通道的性能,存儲廠商都在閃存顆粒和主控芯片上下功夫。采用原廠SK Hynix 3D 72-Layer TLC 顆粒,針對SM2263ENG主控定制固件的科賦KLEVV CRAS C700固態硬盤,能提供連續讀取速度1500MB/s,連續寫入速度1300MB/s的表現。在KLEVV CRAS C700固態硬盤的保駕護航下,系統運行始終保持順滑,絲毫不耽誤日常使用。
倉儲盤升級固態,全面保證使用體驗
憑借M.2接口的科賦KLEVV CRAS C700固態硬盤,日常系統的運作速度將得到明顯的提升。很多朋友覺得系統盤采用固態硬盤沒有必要,存儲資料的硬盤還是用機械硬盤就好,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現在采用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價格也已經大幅度走低,雖然它們的讀寫速度沒有M.2接口的固態硬盤快,但對比機械硬盤還是呈倍數級的速度提升,所以,有大容量資料存儲需求,但主板上沒有M.2硬盤接口的朋友,都可以關注一下科賦KLEVV NEO N400 SSD。
科賦KLEVV NEO N400 SSD采用搭載72層堆疊3D TLC顆粒,搭配群聯S11T主控。在研發團隊精心調教下,它的連續讀寫分別達到500MB/s和450MB/s。
有這樣的表現,裝載程序和存放資料自然是游刃有余。與此同時,KLEVV NEO N400 SSD支持LDPC ECC糾錯,而Global Wear Leveling(全區均勻涂抹)技術還更好地保證了硬盤使用的穩定性及使用壽命,讓用戶使用省心放心。
A盤和B盤已經沉淀在歲月中,成為大家懷緬過去的印記。C盤和往后的盤符正活躍在大家的使用中,也應該被我們重視。
過去A盤B盤被淘汰主要是由于它們容量小速度慢,為了滿足大家對容量和速度的需求,C盤才最終出現并成為主導。現階段,固態硬盤可以不止于滿足這個需求,甚至優化大家的使用體驗。所以,適時升級硬件以獲得更好的體驗是明智之舉,不論裝機、升級還是選購資料存儲盤,建議大家可以多留意科賦的固態硬盤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