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紫光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趙偉國在第十屆財新峰會上就集成電路的機遇和挑戰發表了演講。從趙偉國的演進中,可以作出這樣一個判斷:集成電路并非一個走向完全成熟的產業,其發展前景仍然極為廣闊,機遇無限。
趙偉國在演講中指出,從歷史的角度看,早期的信息革命、互聯網革命,到最新的5G、AI,外部的推動力量其實都是集成電路,背后都有著集成電路技術上的突破。在傳統產業時代,能源、鋼鐵是國家基礎實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數據、算力、信息存儲與傳遞能力都將成為國家基礎力量。而這些技術與產業的基礎都是芯片產業。因此,芯片產業仍將具有長期的發展前景,未來它將成為綜合國力的體現。
趙偉國進一步預測,芯片算力的提高,集成電路甚至能夠成為改變人類社會形態的基礎性技術。“我在想,也許將來諾貝爾獎會頒發給智能機器人。這是因為芯片技術在演進,推進算法的演進。人類做出假想,而機器負責驗證。如果有一天,我們科學家有足夠的假想,我們機器可以幫他驗證。再往后,如果機器學會了人類的思維模式,能夠像人類一樣假想,像愛因斯坦一樣假想,再由機器完成驗證。所以在未來的科學創新中,機器是有可能取代人類的。而這背后的一切,都是芯片在起作用。”趙偉國說。
作為國際著名集成電路企業領軍人物之一,趙偉國對于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基于其這則演講,可以作出一個判斷,即集成電路產業仍然有著廣闊的發展機遇。
此前市場上關于集成電路發展前景如何是存在激烈爭論的。比如摩爾定律將走向終結的討論,就是人們對集成電路技術的走向產生了迷惘和質疑。而2015至2017年每年超過千億美元的半導體并購額,也使許多人也將其動因歸結為集成電路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產業(至少在西方國家如是)。結果自然會制約集成電路產業的整體發展。然而,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特別是人工智能產業的興起,上述觀點正在失聲。集成電路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仍然極為廣闊。
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正處于信息化和數字化轉型升級當中,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正當其時,也有著極大的必要性。向實力經濟發力,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是中國企業今后必須要做的功課。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來自逆全球化潮流的挑戰。
但是這個工作依然必須繼續堅持做下去。正如趙偉國在演講中所說:“中國社會和世界已經融為一體,想割裂這種狀態,這無論是對全球經濟的發展,還是對某些國家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PS:11月27日,由集邦咨詢旗下DRAMeXchange主辦的“2020存儲產業趨勢峰會”即將在深圳舉辦。提前了解2020年存儲市場產能、價格變化,歡迎識別下圖二維碼報名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