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被喻為“工業糧食”,是所有整機設備的“心臟”,更是高端制造業的“皇冠明珠”。而粵港澳大灣區擁有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場。全球將近1.4萬億元的半導體芯片市場份額,實際上近60%的芯片市場在中國,中國近60%是在珠三角。9月20日,隨著粵芯12英寸晶圓項目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投產,廣州第一條、廣東省唯一一條量產的12英寸芯片生產線橫空出世,標志著廣州先進制造業“缺芯”成為歷史。
目標:帶動形成千億元產值規模
“一般芯片企業投產需要36個月時間,而‘廣州第一芯’粵芯12英寸晶圓項目僅18個月就投產,這是世界級的速度。”據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介紹,過去一年,粵芯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自2018年3月打樁到今年9月正式投產,并快速趕超海內外業界同行。
“項目總投資288億元,分兩期建設,目前投產的是第一期的上半段,產能2萬片。我們正考慮加速第二期的計劃,第二期投產后產能將擴大到8萬片。”粵芯12英寸晶圓項目堅持自主創新,在國內首創了虛擬IDM(Virtual IDM)運營模式,粵芯半導體聯合芯片設計客戶進行工藝平臺的訂制開發,成為國內首個可為客戶“定制芯片”的芯片企業,將極大提高客戶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隨著粵芯量產,粵港澳大灣區將形成芯片“一日產業群”,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我們可以直接服務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群。這些大灣區的企業用的芯片之前有可能來自其他地方,大灣區內很難形成芯片‘一日產業群’。隨著粵芯量產,芯片從設計到制造、封裝都在大灣區內完成,形成完整產業鏈,將帶動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信息技術、消費電子、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
李海明告訴記者:“未來粵芯將以高端模擬芯片、汽車電子、生物醫療檢測、5G前端模塊等國內較為稀缺的產品為主要方向,預計實現百億級的銷售目標,進一步帶動上下游企業形成千億元產值的規模。”
政策扶持吸引企業人才紛至沓來
之所以粵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投產,廣州綜合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不斷出新出彩是重要原因。“綜合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才能匯集高端產業和人才。”據李海明介紹,省市區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制定了產業方面大量優惠措施、扶持政策,開發區為粵芯進行“信任審批”,各項審批工作并聯進行,節省了大量時間。
人才是第一資源,芯片是人才密集型產業,引進人才才能帶來技術。不僅是粵芯,集成電路產業創新園區內的其他企業也看中了廣州的市場需求、人才資源,以及開發區的營商環境和企業扶持政策等,拿腳投票,紛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