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長江商報記者 沈右榮

高達567萬元的暴利頗為蹊蹺,或將是福州瑞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瑞芯微)二次闖關IPO的實質性障礙。

瑞芯微成立近20年,長期專注于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及應用方案的設計、開發(fā)和銷售,是國內少數(shù)與英特爾、谷歌、三星等國際IT行業(yè)巨頭均有深度合作的中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yè)之一,其芯片產品被三星、索尼、華為、OPPO等國內外品牌廠商采用。

在集成電路爭相涌入資本市場之際,瑞芯微也不甘人后,只是,上市之路走得不太順,但公司態(tài)度堅決。

2017年7月,公司首次IPO被否不到半年,公司引進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等一批聞名資本市場的外部機構。在這些資本助力下,去年,公司再次踏上IPO征程。

瑞芯微的底氣來自盈利能力大幅增長。報告期(2016年至2018年),公司營業(yè)收入原地踏步,但凈利潤(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下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凈利潤)均大幅增長,去年凈利潤達1.92億元,較2016年增長113.91%。

備受關注的是,瑞芯微向美國企業(yè)格羅方德采購占比逐年上升,去年接近60%,依賴程度之高不言而喻。中美經貿摩擦尚未見緩和之勢,瑞芯微隨時有被格羅方德卡脖子風險。

長江商報記者發(fā)現(xiàn),瑞芯微還存在利益輸送嫌疑。一筆接近千萬元的股權轉讓,不到2年轉手,獲利高達567萬元,而倒手者是瑞芯微一名普通員工。

蹊蹺的暴利之后,究竟存在怎么樣的利益輸送?

567萬元的蹊蹺利益輸送

頻繁增資與股權轉讓,表象背后似乎深藏著不為人知的利益輸送。

瑞芯微成立于2001年,由黃旭、勵民、聶志干、吳偉暾四人合計出資100萬元設立。2013年始,原本平靜的股東結構被打破。

當年初,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聶志干、吳偉暾清倉退出。具體為,聶志干將6%股權(對應出資額18萬元)以1852.43萬元價格轉讓給黃旭、將剩余6%股權(對應出資額18萬元)以同樣價格轉讓給勵民。吳偉暾將2%股權(對應出資額6萬元)以617.48萬元價格轉讓給勵民、將3%股權(對應出資額9萬元)以926.22萬元價格轉讓給柯曉青。后者通過受讓3%股權成為瑞芯微第三大股權。

上述股權轉讓看似十分正常,對應每萬元出資的轉讓價格為102.91萬元。

當年底,股東之間股權轉讓,勵民以49%的持股比超過黃旭的48%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不過,直到目前,二人為一致行動人,均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詭異發(fā)生在2014年底。瑞芯微籌劃第三次股權轉讓、第二次增資,黃旭、勵民的持股比再次變動,分別為26.67%、53.33%。同時,新增騰興眾和、潤科欣等4名股東,公司骨干員工借此持股。

而在這期間,柯曉青完成了清倉。具體為,2014年12月,他將所持3%股份以1494萬元價格轉讓給騰興眾和,對應每萬元出資額的轉讓價為166萬元。至此,從2013年1月至2014年底,不到2年,柯曉青僅僅是出資926.22萬元受讓股權,就輕而易舉獲得了567.78萬元。

柯曉青是何方神圣?根據(jù)招股書,柯曉青是瑞芯微采購物流部員工,報告期內曾任公司董事。同時,他還是員工持股平臺芯翰投資的有限合伙人,出資60.38萬元持股比為2.88%。員工持股平臺芯翰投資持有瑞芯微3.04%股權。

一名普通員工的轉手生意,其背后是否存在股權代持?既然是員工持股平臺受讓,為何還有溢價?這中間是否存在不為人知的利益輸送?這些,招股書均未具體說明。

這一反常現(xiàn)象似乎被深埋。2015年7月,瑞芯微實施股改,注冊資本增至1.08億元,公司籌劃A股上市,并于次年6年向證監(jiān)會遞交上市申請。

遺憾的是,排隊一年多,公司首次IPO被發(fā)審委否決,其原因主要涉及英特爾既是客戶又是競爭對手、所得稅為負數(shù)、存貨跌價準備計提充分性等問題。

首次IPO失敗并未影響到瑞芯微上市決心。2017年底,公司一口氣實施了第四、五次增資,注冊資本達到3.70億元。

第五次增資與第五次股權轉讓同時實施,瑞芯微迎來了一批知名豪華股東。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上海武岳峰、達晨創(chuàng)聯(lián)、北京亦合等現(xiàn)身股東名單中,這些新股東中,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是由國家主導的扶植國產半導體產業(yè)的一只投資基金,此前已經投資了一大批國產半導體企業(yè)。此次入股后,其持股比為7%。上海武岳峰也是知名半導體投資基金,其持股比為5.29%。此外,達晨創(chuàng)聯(lián)、達晨晨鷹、上海科投等均知名機構躋身股東席位中,一起助力瑞芯微闖關IPO。

高度依賴第一大供應商

瑞芯微的生存狀態(tài)屬于夾縫中生存,隨時面臨“無米之炊”風險。

作為 Fabless 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yè),晶圓和封裝測試服務是瑞芯微采購的主要原材料。報告期,其采購的晶圓代工分別為34328片、35506片、41275片,封裝測試為6246.11萬顆、7316.47萬顆、8687.79萬顆,逐年增長。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瑞芯微前五大供應商主要有格羅方德、中芯國際集成電路、矽品精密、臺灣積體電路、英特爾、京隆科技、華天科技等公司,2017年IPO被否后,英特爾也從前五大供應商名單中消失。這些供應商中,格羅方德穩(wěn)居公司第一大供應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也一直是前五大供應商。

報告期,瑞芯微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分別為8.23億元、7.25億元、6.73億元,占公司全年采購總額的91.77%、92.69%、96.65%,占比逐年上升,集中度之高可見一斑。其中,公司向格羅方德采購的金額為3.16億元、2.93億元、4.08億元,占比為35.27%、37.50%、58.60%,去年向格羅方德采購的金額和占比均大幅上升。由此可見,瑞芯微的采購對格羅方德存在明顯依賴。

格羅方德成立于2009年,總部位于美國,是全球知名的半導體制造企業(yè),面向全球客戶提供晶圓代工服務。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和臺灣積體電路也是晶圓代工商,只是,公司向其采購的晶圓占比有點低。

對于采購晶圓代工高度依賴格羅方德,瑞芯微電子解釋稱,全球范圍內知名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廠數(shù)量較少,符合瑞芯微電子對技術先進性、供應穩(wěn)定性和代工成本要求的代工廠商數(shù)量有限。若未來晶圓市場價格、外協(xié)加工費價格大幅上漲,或是因晶圓供貨短缺、外協(xié)廠商產能不足、生產管理水平欠佳等原因影響芯片生產,將對經營業(yè)績產生不利影響。

其實,高度依賴格羅方德的風險短期內似乎難以根除。近年來,國際貿易形勢復雜,中美經貿摩擦已持續(xù)一年,作為晶圓代工的全球重要供應商,隨時可能向瑞芯微斷供,進而導致瑞芯微出現(xiàn)“無米之炊”的尷尬。畢竟,去年中興通訊就遭遇了美國斷供危機。一旦美國斷供,瑞芯微不僅面臨原材料采購受到沖擊,且價格或將面臨上漲,擠壓公司利潤空間。

當然,瑞芯微可以轉向中芯國際集成電路采購,只是中芯國際集成電路的產能能否滿足需求,也是一個問題。

目前,全球晶圓制造主要集中于臺積電、三星半導體、格羅方德、中芯國際等排名前十的代工廠商。

存貨跌價損失居高問題依舊

與同行相比,瑞芯微似乎也沒有十分突出亮點,這也令其二次IPO有點艱難。

經營業(yè)績看,近年來,瑞芯微的盈利能力實現(xiàn)了飛躍式提升。報告期,其實現(xiàn)的營業(yè)收入分別為12.98億元、12.51億元、12.71億元,原地踏步且有小幅波動,但對應的凈利潤卻為8983.07萬元、1.06億元、1.92億元,扣非凈利潤為7543.51萬元、9166.97萬元、1.74億元,2016年營業(yè)收入下降凈利潤反而在增長,去年的增幅更是高達81.11%,扣非凈利潤增幅也高達89.49%。

招股書稱,2018年4月,全球科技市場權威研究機構Compass Intelligence,LLC發(fā)布全球人工智能企業(yè)排行榜,瑞芯微位列全球第20位,在中國大陸企業(yè)中僅次于華為海思半導體,位列第二位。公司采用“經銷為主、直銷為輔”的銷售模式,上市公司建發(fā)股份、英唐智控旗下的華商龍、揚宇科技、科通芯城均是其客戶,其芯片產品已陸續(xù)被三星、索尼、華為、OPPO、VIVO、華碩、海爾、騰訊、宏碁等國內外品牌廠商采用。

只是,公瑞芯微的客戶集中度較高,報告期,公司向前五大客戶銷售的金額占比為94.16%、76.03%、73.01%。

近年來,瑞芯微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主要源于產品結構優(yōu)化,毛利率較高的智能物聯(lián)應用處理器芯片及電源管理芯片銷售收入和占比逐年增。報告期,其毛利率分別為39.36%、40.63%、46.15%,逐年增長且高于同業(yè)可比上市公司均值。

不過,在費用控制方面,瑞芯微處于劣勢。報告期,其銷售費用逐年增長且均超億元,銷售費率為8.19%、8.75%、9.31%,均為同業(yè)均值3.55%、4.01%、3.98%的兩倍多。公司解釋稱,其購買了較多需要支付提成費的CPU、GPU 類的IP核,并將IP核提成費計入銷售費用。

研發(fā)投入方面,瑞芯微并不領先。招股書顯示,截至去年底,公司擁有研發(fā)人員493名,占員工總數(shù)的73.91%,報告期,研發(fā)費用分別為2.67億元、2.47億元、2.55億元,研發(fā)費用率分別為20.58%、19.77%、20.06%。同業(yè)可比上市公司中,全志科技、北京君正的研發(fā)費率均高于瑞芯微。

備受關注的是存貨。報告期末,瑞芯微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3.45億元、4.02億元、4.22億元,分別占流動資產的44.32%、30.36%、26.75%,存貨跌價準備余額分別為6090.82萬元、4862.52萬元、4188.98萬元,分別占存貨賬面余額的15.02% 、10.80%、9.04%,存貨周轉率為2.79次、1.99次、1.66次,逐年放緩,且低于同業(yè)均值。

報告期,瑞芯微資產減值損失逐年增長,其中最主要的減值損失就是存貨跌價,分別為498.15萬元、551.93萬元、1046.16萬元。

上次IPO被否,發(fā)審委就重點提及瑞芯微存貨跌價準備大幅增加以及計提的充分性問題。目前來看,存貨問題似乎依舊未能很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