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經濟產業省于今天宣布,以“經過相關部門的討論,認為日韓之間的信賴關系明顯受到了損害”為由,將對用于智能手機及電視機的半導體等制造過程中需要的3種材料加強面向韓國的出口管制。外界認為日本突然對韓國進行“貿易制裁”,真實原因可能是為了報復韓國不斷向日本討要戰時勞工賠償。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日本是在刻意打壓韓國的面板及存儲產業。

對于日本的突然發難,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成允模今天表示,韓國將就日本限制對韓出口采取應對措施,包括訴諸世貿組織。

三星/SK海力士/LG或受較大影響

根據新規,日本將改變對韓出口管理范疇,并從7月4日起對特定項目實行出口審查、要求單獨申請出口許可。這意味著對于特定產品而言,日本供應商向韓國客戶銷售的每一份合同都需要申請韓國政府批準。

即便是最終合同獲得批準,新規也勢必將延長日本對韓的出口流程。據韓媒評估,單獨申請產品出口許可的過程每次大約需要90天。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的資料顯示,此次將加強對韓國出口管制的材料主要是:用于半導體制造過程中“清洗”所需的高純度氟化氫、涂覆在半導體基板上的感光劑“光刻膠”、用于制造電視和智能手機顯示面板的氟化聚酰亞胺,這3種材料都是顯示面板及半導體芯片制造過程當中所需的關鍵材料。

資料顯示,由于日本占全球氟聚酰亞胺和光光刻膠總產量的90%,且全球半導體企業70%的氟化氫需從日本進口。

顯然,針對韓國的“出口限制”可能會對三星電子、SK海力士和LG電子等韓國科技巨頭的顯示面板及半導體芯片的生產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畢竟日本在這些材料上占據了極高的全球市場份額,即便是韓國廠商能夠從其他國家的供應商那里獲得供應的話,可能也難以滿足自身的需求量。更何況,在一些高規格的材料上,甚至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找到替代。

不過,同樣,日本本國的相關供應商的出口業務也將受到較大影響。畢竟韓國廠商對于這些材料的需求遠高于其他國家。

日本:曾經的全球半導體老大

眾所周知,目前在顯示面板、存儲芯片等領域,韓國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因此也帶動了韓國智能手機及電視產業的發展。相比之下,旁邊的日本就顯得落寞了許多。然而在20多年前,日本可是全球半導體市場的老大。

根據此前的一份全球半導體產業統計報告顯示,2017年,日本IC市場份額(不包括Foundry)只有7%,但在1990年,這個數字竟高達90%。

曾經的日本半導體產業,是何等輝煌,從以下幾組數據可見一斑:

1986年, 日本的半導體產品占世界45%,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國;

1989年, 日本公司占據了世界存儲芯片市場53%的份額,而美國僅占37%;

1990年,全球前10大半導體公司中,日本占6家,NEC、東芝及日立高居前3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僅居全球第4,三星尚未能進入前10。

但是,自1990年之后,日本的半導體市場影響力和份額就開始極劇下降。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日本曾經非常重要的半導體供應商,包含NEC、日立(Hitachi)、三菱( Mitsubishi) 等,有的將半導體業務剝離,有的合并整合,一番洗牌后,這些曾經的半導體巨無霸,現在皆已不是全球半導體主要供應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顯示面板市場,三星和LG拿下了大部分的OLED市場,但是其OLED面板生產的關鍵設備——真空蒸鍍機,卻被日本廠商Canon TLKKI所壟斷。雖然韓國的Sunic System、YAS、SFA似乎也能夠提供真空蒸鍍機,但是在品質、良率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

此外,還有大量日本企業在OLED生產鏈條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比如OLED生產必須的蒸發掩膜大多由Dai日本印刷公司生產,還有日本電氣玻璃公司制造的玻璃基板,日本出光興產的OLED發光材料等。

對于此次日本宣布限制相關材料對韓國的出口,也不得不讓外界懷疑,日本這是在刻意打壓韓國的面板及存儲產業。

同時,此次事件也不得不引起國產廠商的重視,若日本未來在半導體材料及設備領域對中國實施“限制出口”(順便提一句,此前韓國政府就曾計劃限制向中國出口OLED屏幕生產設備),同樣也將會對國產芯片及面板產業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其破壞力甚至可能不低于美國的“禁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