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2020第三屆半導體才智大會暨‘中國芯’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南京)成立儀式”上,《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白皮書》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員規模在51.19萬人左右,增長11.04%。與此同時,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提升,行業平均薪酬12326元/月,同比上漲4.75%。與會專家指出,在業界各方的持續努力下,此前存在的人才資源供需矛盾正在逐步得到緩解。未來,集成電路人才引進與培養工作,將在保“量”的同時,向提“質”發展。

人員規模年增長11.04%

這些年,我國在集成電路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中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4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強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意見》;2020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投票通過集成電路專業作為一級學科,將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的提案。這些舉措均有助于緩解集成電路產業人才供需的缺口問題。經過一系列的努力,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資源的供需矛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白皮書》顯示,近年來我國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從業人員數量持續快速增長。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員規模在51.19萬人左右,比2018年增加了5.09萬人,增長了11.04%。從產業鏈環節來看,設計業、制造業和封裝測試業的從業人員規模分別為18.12萬人、17.19萬人和15.88萬人,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了13.22%、19.39%和1.34%。

與此同時,我國集成電路行業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長。雖然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爆發等不利因素,然而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景氣度不降反增,涌現出一批想要抓住歷史機遇的新興企業,同時行業薪酬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2019年第二季度到2020年第一季度,國內集成電路全行業平均薪酬為稅前12326元/月,同比上漲4.75%,其中研發崗位的平均薪酬為稅前20601元/月,同比增長9.49%。從28所示范性微電子學院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有55.08%的本科及以上畢業生選擇進入集成電路行業從業,這一比例較2018年提高了近9個百分點;有73.66%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進入本行業從業。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秋季求職季的到來,2020年下半年我國半導體行業就業景氣度有望持續提高。

保“量”同時應當提“質”

盡管我國集成電路人才資源供需逐步得到緩解,但是整個產業發展仍處于重要攻堅發展期,這離不開人才特別是高層次領軍人才的有力推動。因此,未來我國集成電路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工作仍需加強,重點將在保“量”的同時,朝提“質”的方向轉變。

中科院院士王陽元指出:“隨著形勢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集成電路行業一直存在著“二八原則”。這一原則也體現在企業運行當中,即基礎性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參與,但是最關鍵的20%還是需要領軍人物參與指導,其往往會加速,甚至是促進“從0到1”過程的實現。

然而,從我國現有人才結構來看,國內仍缺乏有經驗的行業專業人才,尤其是掌握核心技術的關鍵技術人才。其實,在國際范圍內對于高端和領軍人才的爭奪都是異常激烈的。對此,集成電路產教融合發展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建設專家組組長嚴曉浪指出,為了能夠有效解決當前一些限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問題,應當注重頂尖人才的培養,因為頂尖人才的短缺往往很難彌補。在培養尖端人才時,應當注重實踐培養,讓新人去經風雨、見世面,以此來鍛煉、提升自己的能力。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在保證“量”的同時,也應當保證“質”。

重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么,應當如何推動我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工作,實現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呢?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加強產教融合、產學融合等方面工作。

王陽元指出,在強調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同時,必須注意到要加強產業R&D活動。“大學首先要堅持立足國際科學前沿,從事基礎研究,著重于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這個原始創新也為產業發展注入了一個源泉,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要加強產業的R&D活動。”王陽元指出,要把產業當前的戰略需求,包括整個產業鏈的戰略需求,列入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科學和工程的培養目標。培養學生不僅僅只是一個學習的問題,而是要針對當前產業中存在的問題,開展科技創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嚴曉浪表示,所謂產教融合、產學融合,便是能夠讓學生真正進入到產業中去,來開發產品、掌握技術,從而培養出真正有“戰斗力”的人才。在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建設的時候,產教融合聯盟、產學融合聯盟都應當注重培養能夠解決國家重大問題、戰略問題的人才。對于集成電路的頂尖人物來說,由于未來往往會成為業內的“領軍”人物,因此實踐的機會更加重要。需要通過實踐機會,反復試錯,從而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問題。

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陳錢介紹了南京理工大學近年來在打破高校與企業間的人才培養“邊界”,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當中的經驗。他指出,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不一致是導致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徹底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難題,需要不斷根據市場和產業需求進行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年來,南京理工大學構建面向所有學生的方案、課程、專業、機制“四位一體”培養平臺,推動校企深度協同,確保每個工科專業實踐學時大于40%。此外,南京理工大學還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圣約瑟夫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開展了中外合作辦學等項目。

封面圖片來源:拍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