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彈指間,我國工業通信業成就輝煌,從一窮二白躍升為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世界網絡大國,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萬億元,年均增長11%。在主要領域實現巨大突破:“嫦娥”奔月,“天宮”和“神舟”載人飛行,國產航母正式下水,大型客機成功首飛,全球首顆量子衛星成功發射,長江三峽升船機刷新世界紀錄,光纖寬帶用戶比例世界第一,4G商用網絡全球覆蓋最廣,5G網絡全面開啟……
電子信息產業是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指出網絡信息技術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是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高地,指出當今時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采用國產CPU的“神威·太湖之光”成為世界首臺運算速度超過10億億次/秒的超級計算機,國產智能手機芯片市場占有率突破20%,國產智能電視SoC芯片裝機達到800萬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隨著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掌控能力顯著提高。
多個規模指標傲視全球
如今,人們在手機上實現了語音視頻通話、上網、移動支付、地鐵公交刷卡等眾多應用,吃完飯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沙發上通過掛在墻上的超薄電視觀看高清視頻內容已不是新鮮事,智能的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各種大小家電產品層出不窮,更是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消費電子產品是電子信息技術在個人、家庭應用的載體,是人類感知信息技術最直接的界面,已經成為信息產業的重要引擎,是我國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和基礎支撐。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消費電子以及家電領域的規模不斷壯大,各個領域開始陸續傲視全球。
2012年,中國家電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1萬億元,生產規模居世界首位。中國成為全球家電產品制造大國和主要貿易國。
2016年,中國第一臺全部采用國產處理器構建的“神威·太湖之光”奪得超算冠軍。
2017年,我國TFT-LCD面板出貨面積和出貨金額雙雙躍居世界第一,全球占比均為36%。
2018年,中國計算機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制造基地,目前中國計算機產業規模位居世界首位。
2018年,我國電視機的產量達到1.6億臺,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出口超過9000萬臺(含SKD散件為1.25億臺),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和出口創匯行業。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手機、計算機和彩電等產品產量分別達18億部、3.1億臺、1.9億臺,占全球總產量的比重在70%~90%之間。
手機是當前消費電子領域的明星,賽迪顧問數據顯示,1999年,國產手機出貨量為113萬部;而到了2018年,國產手機合計出貨量已實現約8億部;1999年,國產手機國內市場占有率不足5%,而到了2018年則接近90%。國產品牌基本牢牢掌控了中國手機市場的大盤。我國已經具備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手機設計加工產業鏈,生產的手機占全球總量的80%。
核心技術不斷突破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為我國高質量發展信息產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日,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傳來喜訊,該公司開始量產基于Xtacking架構的64層256Gb TLC 3D NAND閃存。這是我國首次實現64層3D NAND閃存芯片的量產,將大幅拉近我國與全球一線存儲廠商間的技術差距。
回望過去的發展進程,早在1965年,中國就研制成功第一塊硅基數字集成電路,距離美國只有7年時間,與國際基本保持了同步。當時中國的集成電路在研發能力和水平上并不落后。隨著改革開放國門打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開始全面啟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迎來一輪新的發展高潮。中國集成電路發展水平逐漸接近國際先進水平。2018年全行業銷售額6532億元,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當前,我國芯片設計水平提升三代以上,海思麒麟980手機芯片采用了全球最先進的7納米工藝;16/14納米工藝進入客戶風險量產階段;64層3D NAND閃存芯片進入量產;先進封裝測試規模在封測業中占比達到約30%;刻蝕機等高端裝備和靶材等關鍵材料取得突破。
同樣,在核心元器件技術領域,我國也在不斷突破。我國新型顯示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從發展之初的顯示面板基本依靠進口的“缺屏之痛”,到如今已成為世界顯示產業的重要力量,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蛻變。2017年12月,京東方合肥10,5代線投產,這是全球首條投產的10.5代線。
信息技術賦能工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工業不斷壯大得益于兩化融合不斷深入,信息技術通過賦能工業經濟,正推動著工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生產線人員節約了600人,制造能耗下降了40%,生產效率提升了80%,產品一次合格率提升了20%……”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孝發在九牧智能制造車間如數家珍地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說道。
九牧的經歷只是中國企業智能制造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制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斷提升,截止到2019年6月,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了69.3%;與此同時,“互聯網+制造業”新模式不斷涌現。開展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了35.3%、25.3%和8.1%。
與此同時,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國內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超過了50家,重點平臺平均連接的設備數量達到了59萬臺,工業互聯網已經廣泛應用于石油、石化、鋼鐵、家電、服裝、機械、能源等行業。
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加快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我們搶抓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奠定了堅實基礎。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7月,我國軟件業完成軟件業務收入38566億元,同比增長15.1%。1—7月,信息技術服務實現收入22621億元,同比增長17.3%。其中,云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3.7%;大數據服務收入增長17%。
“互聯網+”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民享受著信息消費帶來的巨大紅利。
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居民需求潛力。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4G網絡覆蓋率的提高,各類出行、餐飲外賣等移動應用加快普及,帶動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高速增長。2018年,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達711億GB,是2013年的56.1倍,5年年均增速高達123.8%。截至2018年末,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6.1億,占網民總體的73.6%。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約2.2萬億元,而到了2018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和質量同步提升,2018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約5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1%,約為GDP增速的兩倍,在最終消費中占比超過10%。未來,我國信息消費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為持續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向高水平發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