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粵芯12英寸晶圓項目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正式投產。這是廣州第一條、廣東省首條量產的12英寸芯片生產線,其順利投產標志著廣州先進制造業“缺芯”成為歷史。
該項目從打樁施工到投產只用了一年半,建設期間匯聚了近70家上下游企業,為廣深港澳科創走廊補足了重要的高端產業短板。營商加速度、產業加速度和創新加速度的三重疊加,彰顯廣東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根據國家海關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芯片進口總量為3120億美元,位列國內進口商品第一位。根據《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廣東將電子信息作為五個重點打造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之一,但是目前全省僅有兩家芯片生產企業,其產品大部分為8英寸和6英寸晶圓,全部產能約7萬片/月,遠不能滿足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的供應需求。
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總投資288億元,兩期全部投產后將實現月產8萬片12英寸晶圓。項目以高端模擬芯片、汽車電子、生物醫療檢測、5G前端模塊等產品為主要方向,預計將實現百億級的銷售目標,帶動上下游企業形成千億元產值的規模。
營商加速度
從打樁施工到投產只用一年半
“快”,是粵芯半導體從開建以來的關鍵詞。
“如果落戶在其它地方,可能不會有這么高的效率。我把這叫做世界級速度。”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陳衛透露,項目前年12月奠基,去年3月打樁、10月完成封頂,今年3月首批設備搬入、6月開始投片、9月投產。
這是廣東速度的縮影。作為廣東省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廣州高新區、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搭建起企業籌建的“高速公路”:邁出“一個月審批、三個月交地、六個月動工”的快節奏,一批重點項目得以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
近年來,廣東密集出臺了“實體經濟十條”“外資十條”修訂版、“民營經濟十條”等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形成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營商環境政策體系。去年底發布的《2018年度廣東各市開辦企業便利度評估報告》顯示,廣東開辦企業便利度已進入全球前列。
比如,在開辦環節,廣東自貿試驗區僅需3—5個工作日就能開辦企業;在審批環節,廣州、深圳等地將政府投資類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90個工作日以內。
哪里營商環境好,企業就往哪里走,資金就往哪里流。
湛江市東海島上,一個37平方公里的現代石化產業集群正從規劃走向現實;埃克森美孚在惠州建設化工綜合體項目、LNG接收站項目;廣汽集團在廣州建設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廣州增城超視堺第10.5代8K電視項目預計今年10月實現量產……7個世界500強或全球行業“龍頭”投資的“百億美元級”大項目在廣東落地開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新批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7820個;實際利用外資837.7億元,增長5.9%,增速比前5月快2.6個百分點。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認為:“廣東有理念、有基礎、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標準的營商環境。”
產業加速度
2年吸引近70家上下游企業
此次正式投產的粵芯半導體,對廣州發展高端電子信息產業有多重要?
“如果說芯片設計是半導體產業的‘靈魂’,那么晶圓加工就是‘血肉與骨骼’,沒有芯片制造,再好的芯片設計也只能停留在設計圖紙上。”廣州市半導體協會秘書長潘雪花說,該項目突破了長期制約廣州芯片制造的“卡脖子”問題——晶圓產能不足。
對此,從事芯片設計的安凱(廣州)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胡勝發感觸更深:“目前,中國大陸晶圓制造總產能僅占全球總產能不到8%,但另一方面芯片需求卻占全球的16%,且逐年提升。”
從2001年創業以來,胡勝發一直期盼在廣州本地就能找到晶圓加工基地。2017年12月,隨著粵芯落戶廣州知識城,變成了他的“鄰居”,胡勝發判斷“這將吸引一大批半導體上下游產業聚集”。
果然,在粵芯項目動工的前一天,就有15家企業聞風而至簽約落戶廣州開發區集成電路產業創新園區,其中包括規模達50億元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2年建設期間,項目已集聚了近70家半導體上下游企業,其中30余家已經實際落地。
“粵芯全面激活了廣州半導體產業,將成為發展千億級產業集群的重要支點。”潘雪花說。把粵芯放在廣州乃至全省更大的視角觀察,這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還將助力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帶,成為全省建設世界高端集成電路重要基地的關鍵一環。
以此次粵芯正式投產為契機,廣東將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地開展“芯火”雙創基地建設,跟蹤服務廣州“粵芯”、深圳“中芯國際”、珠海英諾賽科氮化鎵芯片、賽格潼湖國際半導體產業基地、珠海富士康半導體全產業鏈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建設落地,打造國際領先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
創新加速度
上半年集成電路出口增七成
優質項目的落地帶來的不僅是產業集群發展,還吸引創新要素加速匯聚。
粵芯半導體正式投產當天,粵芯與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中山大學微電子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微電子學院、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等20多家半導體產學研單位簽約開展產學研合作。
貫穿珠江兩岸的廣深港澳科創走廊,正在打通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的任督二脈。
粵芯半導體所在的中新廣州知識城,作為廣東推進科創走廊建設的重點創新平臺,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在其支撐下,2016至2018年,廣州市開發區累計專利授權量超過3萬件;珠江東岸的深圳,正高標準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全面發力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短板。
粵港澳三地之間的創新協作日趨緊密。全球首創超鈉鎂合金材料、全球首次陶瓷4D打印……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呂堅每周深港兩地來回穿梭,帶領團隊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學,近年來接連走出大疆、云洲等一批創新型企業,成為細分領域的引領者。
香港創科局局長楊偉雄認為,香港需要發展用地少但經濟能力較強的產業,而大灣區土地資源豐富,在產業化方面有獨特優勢,要讓這兩個優勢結合互補。
產業向上攀升,科研成果向下轉化,正在大灣區里碰撞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廣闊藍海。
“2014年起中國半導體發展成長領先全球,在2017年增長率是24.8%,主要來自汽車電子、AI與5G。”陳衛說,隨著5G時代的到來,中國芯片未來可期。
粵芯半導體項目的投產,一方面仰賴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在營商環境、產業基礎和創新要素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為科創走廊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2019德國柏林消費電子展上,華為推出全球首個內置全制式5G基帶的系統芯片(SoC)——麒麟990 5G。粵芯半導體第二期項目,將重點滿足高端汽車電子、人工智能及5G等領域的需求。
在不斷涌現的新產品、新項目支撐下,2018年,廣東計算機集成制造產品出口達36.18億美元,2012—2018年年均增長10.9%。今年上半年,廣東集成電路出口增長71%。
隨著越來越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工業品揚帆出海,廣東在基礎研究和高端制造領域的競爭力正在向著世界級快步邁進。